AI 時代的軟體架構設計的進化之路(二)

AI 時代的軟體架構設計的進化之路(二)

在彎道加速前進的 AI 跑車

文章目錄

前言

在前一篇文章 【AI 時代的軟體架構設計的進化之路(一)】中,我們探討了 AI 對軟體架構設計的影響,當時,我解釋了軟體在時做過程中,系統分析與設計的過程是幫助我們工程師思考的一個重要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才能夠幫助我們客戶的需求合理或不合理之處、理解最佳的系統設計的 boundary 那個界線在哪裡?如何將目前的『需求』實作到最佳恰到好處?


AI 對軟體架構設計的影響

現階段的 AI 或 GAI 工具嚴格來說,都還僅限於副駕駛 Copilot 的角色,但是軟體在設計的過程中得執行許多決策,且軟體開發的過程中並不是只有撰寫程式,更多的是『溝通』、『協作』、『解決問題』,單純的撰寫程式可能只占整體軟體開發生命週期所有大小事情中不到 20% 的工作量,當然也還包刮了測試、部署、維運等工作。然而,大部分的工作均需要開發人員進行『思考』與規劃,但是規劃這件事情需要考量的不單就只是如何實作,可能也包括了『團隊成員Skills』、『客戶端執行環境』、『成本的限制與考量』、甚至是『如何與其他進行跨系統整合』、等...,而這些都是還是需要人來進行決策,與如何進行下一步的。


如何讓 AI 來遵循 UML 軟體設計方法論 Methodology 的設計規則

大約在 2025-08-15 左右,我開了一堂【AI 時代下的系統分析與設計】線上直播課程,課程大致上其實先前我的決戰 OOAD 系列課程 與 最新的 API Framework 框架開發V2 課程的延伸,雖然我會在課程中使用 AI 工具 GitHub Copiplot,但重點仍就放在軟體建構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點,比如從需求訪談到需求的擷取、也就是系統分析/設計)的過程,只不過,我讓 AI 來介入系統分析與設計的過程的環節點,而不只是與 AI 來 Pair-Programming 而已,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幫助軟體開發者不要停止思考,我記得,最近有看見 Continuous Delivery 一書的作者 David Farley 似乎也提到說 Vibe Coding 是本年度最糟糕的主意,David Farle 他提到 AI 可以加快開發速度,但同樣毫無疑問的,Vibe Coding 可能會讓開發人員減少對程式碼的『思考』。而這件事情長期來看是危險的。怎麼說呢?因為使用 AI 工具時,慢慢的花最多時間的不是在思考如何開發,反而是在「等待」AI 回應我下的提示詞,這種等待短則 1-2 分鐘,長則超過 5 分鐘以上。然而你會想說,我一開始一定會仔細的審核校對 AI 替我撰寫的程式碼,但時間一久,如果專案時間在趕、而 AI 撰寫的程式也都能夠 Compile 、且運行也無太大問題,慢慢你會想說,算了,不仔細 Review 應該也沒什麼關係吧!?... 而就是這件事情,長期看起來是危險的。

就在 David Farle 提到這個論點之前,我自己近 1 年多,在接觸 AI 與 AI 協同開時的感想與體會與 David Farle 是完全一致的,於是我才有這樣的課程出現,目的就是希望開發者在進行軟體設計與開發時,AI 工具要用,但是也不該停止思考,我們可以藉由 AI 相關的工具來加速開發的過程、與降低花費成本,並藉由 AI 介入我們系統分析/設計)的細節,因為軟體開發中,因為使用的 Methodology 會讓軟體開發的過程有一定的可控性。

而讓 AI 介入軟體開發的過程讓我們在實際的軟體開發過程中獲得以下好處:

  1. 這麼做,除了軟體設計過程的產出亦可以保存下來外
  2. 我們透過 AI 簡化 與 加速了這個(分析與設計的過程)
  3. 當 AI 有個 Methodology 可以依循時,設計起來結果都能預期了!! AI 不會再有幻覺了,結果的正確性也提高了
  4. 因為分析以及設計與實作的過程的產出都會保存下來、這表示專案累積的經驗都會被保存下來

把 Scenario 轉換為 prompt (精華篇)

圖(一)、使用描述 Use Case 的模型語言來描述需求 使用描述 Use Case 的模型語言來描述需求

在本次課程中,我以一個線上的車輛租用系統為例,示範怎麼在 Use Case Modeling 界定 boundary 後,如何將 Scenario 專換為 UML 描述語言,並說明給 GitHub Coiplot 的 GPT 4.1 來產生固定的 Use Case Modeling (註:更多時候,我更喜歡用 Use Case Modeling 來取代 Use Case Diagram 的解釋,因為,對我來說 Use Case 不光是一張圖,更是一個模型)

圖(二)、藉由方法論來約束 AI 進行系統設計的方向 Copilot 要產生 Methods 也都是有跡可循

然後,再以 PlantUML Script 來產生 Sequence Diagram,然而我覺得更棒的是,UML 在各項圖形的轉換是有規則的,這在當你透過 PlantUML Script 來描述時更能夠體會這個好處,因為 LLMs 理解程式語言=PlantUML Script 速度遠超過人類,所以這裡也可以說我們使用 PlantUML 來約束系統的設計方向。如範例中,我們在 Sequence Diagram 中及告知 GPT 4.1 我們得在 RentalService 這個領域物件裡提供 [toRentalCar()] 這個方法,而 AI 也是完全看的懂這個規則,GPT 4.1 產生的 Class Diagram 也都完全的符合我的預期,這就是我剛剛說的【藉由特定方法論來約束 GAI 不至於產生過多幻覺】。

更多的說明,歡迎報名最新的【AI 時代下的系統分析與設計的 7 堂課(第二堂)】

購課連結: 

https://mystudyway.kktix.cc/events/analysis-for-ai-2


結論

以上開發,均是最近使用 AI 改善軟體開發與流程時,實際進行的項目,我們進行開發的結果也都還不差,在藉由 Copilot 自動 Commit 與撰寫 Message 的描述也都還算精準。整個開發下來,開發人員仍然需要思考,因為每一個過程雖然 AI 介入,但是開發人員仍然需要搞清楚需求的實際與要實作的內容是什麼?而且,過程也真的都變快了,因為開發人員並不需要自己繪圖,只要核對 GPT 產生的圖形是否正確,當然了,你的 Scenario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確認,那麼 AI 也幫不了你了。

待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占空間的Google Chrome暫存檔

什麼是 gRPC(二)- 來撰寫第一個 Hello World 吧!

常見的程式碼壞味道(Code Smell or Bad Sm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