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礎軟件架構打造敏捷(Agile)團隊 為(DevOps)做準備 - (一)

前言

在最近這幾年,『敏捷』一詞,幾乎成為軟體開發領域的罩門,企業內部軟體發部門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是失敗的例子幾乎也是隨處可以聽到,真的只是就像人家說的,因為『成功經驗』無法被複製?所以,有些人無法成功,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混亂的年代

在最近這幾年,您是否也有感覺到幾件事情,在軟體技術蓬勃發展的現代,各種流程開發的方法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從早期的 Waterfall 還有 SDLC/RUP/AUP/XP,或是近代的 Agile/Scrum/Kanban/LeSS 等等…每天都有新的框架 Framework 出現(尤其前端更是如此),軟體工程師不斷地追求新技術,似乎,不持續的學新技術,就會跟不上這個世界,某種程度來說,不能說不對,但是若陷入工具的迴圈裏面,那可能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在專案裡面使用不適當的套件,可能會埋入一些隱憂,未來可能生成其他的技術債,浪費團隊的時間。

在軟體技術市場、需求、市場多變現代,我們在為我們的產品、與團隊選擇一個符合市場需求、使用者需求、團隊 Skills、客戶環境、考量未來乘載量、甚至需要搭配設計面、使用哪一種軟體架構的設計方法,這些都會是考量因子,


敏捷不是沒有門檻

『軟體開發沒有銀彈』這件事,我已經在各個不同的企業端提過數次,以我自身的經驗也深深地認為,其實敏捷是有門檻的,怎麼說呢?在國外,真的導入敏捷成功的團隊,其實,團隊成員本身都已經沒技術上的問題,或者,應該這樣說,就是本身對於軟體開發架構、實作技術、Design Pattern,甚至舉凡包括版本控制系統 Version Control 的使用(延伸閱讀:關於團隊使用 VSTS/TFS 原始碼控管的 - 三兩事)、個人的工作管理、各種 Work Items 的 Tracing Tool,專案管理工具的使用等,更不要說團隊開發共同規範其實都已經以一定的水準了,而他們推行敏捷,純粹只是要解決『人』的問題而已。

而所謂的『人』的問題,不外乎就是,『溝通』、如何有效的溝通?團隊間的協同工作,各成員主動的管理風險、彼此之間的信任、並且團隊成員有一定的靈活度,這得從文化著手,


當你團隊的技術到達某一定的門檻之後、再談敏捷

由上圖(一)所示,企業或開發團隊要進行敏捷時的軟體架構 與 人之間的關係,圖中所要表達的是,當你要進行敏捷(文化)時,您得在基礎架構規範、也就是,即便團隊之間溝通合作不良、但是個人技術能力非常強,軟體的開發已經幾乎具備『高度可延展性』、『擴充性』、『團隊的共同規範』,但是…. 團隊內的協同工作、成員的主動性、不是那麼理想!若想要朝向團隊的自主性、學習與成長、並能從經驗中學習,推行敏捷的文化,就會是一個理想的建議、可以前進的一個方向。

倘若,反之,在你的團隊內架構設計方式沒有一定的規範、軟體開發總是陷入無窮的技術債之中、而沒有一致的開發方法,更不用說基本的延展性與擴充性。如果有上述狀況,那麼,我必須說,敏捷對您的幫助並不大,因為左邊圖(一)中紅色圓圈內的『軟體開發架構』我認為是軟體開發的基礎,因此,絕對沒有那種導入敏捷之後,OOAD 系統分析設計方法、或者 Modeling Driven 或 UML 就沒有用了的說法,因為,這些都只是『(基礎)中的(基礎)而已』。


後記:

同樣的,在邁向 DevOps 之路之前,開發團隊得先是個敏捷的團隊,否則,DevOps 除了文化外、他更是場運動,在動起來之前,您可能要先思考動不動得起來。

鳳凰專案 共同作者 Gene Kim, 曾說過:

待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什麼是 gRPC ?

什麼是 gRPC(二)- 來撰寫第一個 Hello World 吧!

常見的程式碼壞味道(Code Smell or Bad Smell)